澳洲新闻

应澳大利亚华人文化团体联合会的邀请,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孔紫将於2014330日(星期日)在澳大利亚悉尼通过艺术作品演示、互动活动、演讲等多种形式与本地居民进行中西方绘画艺术交流。届时孔紫作为当今中国知名画家面对面地讲述她的艺术创作和代表作品与我们共同分享绘画艺术的无穷魅力。

 

孔紫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85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1989 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全国妇联执委、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河渠培训基地客座教授、海淀区文联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作品曾参加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及《百年中国画展》、《全国首届中国画大展》、《北京第二届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国家级展览。其代表作《青春华彩》、《秋风》、《高梁青青》、《儿子》、《三伏》、《都市阳光》《新兵日志-冬训》、《搭伴》等作品获八届美展优秀作品奖、九届美展银奖、十届美展银奖、文化部群星奖金奖、全国首届中国画大展银奖、东方杯国际水墨画大赛银奖、庆祝建军7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庆祝建军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中国工笔画学会二届大展铜奖。作品曾多次赴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及香港、澳门地区展出,多次举办个展和联展。

《高梁青青》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内外机构和个人收藏。

1997年被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评为《中国画坛百杰》。

孔紫及作品先后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 》、《中国当代女画家》等专业画册。

个人出版物有《孔紫画集》、《孔紫写生作品集》、《中国军旅美术名家点击--孔紫》等。

 

交流会活动日期:2014330日(星期天)

时间:下午3:00—4: 30

地点:麦觉里学院 Macquarie Mandarin

Level 8  225 Clarence St, Sydney NSW 2000

发表在栏目: 社区新闻

一热一冷见和谐

  文化宛若甘霖 滋润万物无声

  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  柯亚沙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已先后在6个我驻外使、领馆工作过。长期的驻外工作让我体会到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我所从事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也随之有了长足的发展。

  记得2009年我到驻澳大利亚使馆工作不久,就发生了由于墨尔本电影节放映有关新疆民族分裂分子热比娅的纪录片而受到国内电影界对该电影节坚决抵制的事情,一时间澳大利亚反华势力利用此事和当时的“力拓胡士泰”案大做文章。就在这个时候,我中央芭蕾舞团到访墨尔本,带来了广受欢迎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成为当地文化界的一件盛事,在首演当天,墨尔本艺术中心冠盖云集,男士们西装笔挺,女士们晚装婀娜,各界上层人士使剧场座无虚席。剧场内外的大红灯笼照亮了市中心的夜空,在墨尔本荡漾起了浓郁的中国文化之风。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个分裂分子的纪录片,没有在墨尔本民众中间产生任何影响,不少当地朋友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当地媒体报道了这个纪录片被抵制的消息,他们根本不会知道有这么一部影片。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这一热一冷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中澳两国的友好关系是大势所趋,任何不和谐的音符注定只是一个短命的瞬间。

  2009年,两国政府决定从2010年到2012年在对方国家互办文化年。2010年6月,澳大利亚文化年在北京拉开帷幕,中国文化年在澳大利亚的启动仪式也将于2011年2月在堪培拉举行。

  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演出市场不如欧美国家发达,因此文化交流工作要照顾到澳大利亚的特点。近几年,国内打造出了一些成功的文化产品,我们很想把这些项目介绍到澳大利亚来。但是这些产品大多是演出人员太多、舞美道具量太大(有的仅装台就需要3天),澳方接待起来很吃力,不少项目因此夭折。其实,只要定位准确,小型的演出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2009年,江西杂技团一个精干的13人“乌兰牧骑”式演出团,在澳大利亚各个中小城市巡演了1个月,观众达到数万人,澳大利亚不少媒体也纷纷赞扬他们的演出给中小城市的民众带来了艺术的喜悦。

            

  一动一静话特色

  构筑理解平台 搭建友谊桥梁

  中国驻印度使馆文化参赞 解飞

  说到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不能不说刚刚落幕的印度“中国节”。

  为庆祝中印建交60周年,两国根据协议在2010年互办“中国节”和“印度节”。在温家宝总理12月访印期间,“中国节”在两国总理共同出席之下圆满落幕。从“中国节”4月份开幕到12月闭幕的9个月中,国内多家演出团体,包括深圳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中国歌剧院、深圳弘法寺僧伽合唱团、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湖南木偶皮影剧团、中国杂技团、广西艺术团、北京舞蹈学院、厦门小白鹭舞蹈团以及声乐、器乐和魔术师等,共约350名艺术家先后参与了“中国节”的演出,各式节目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此外,《魅力北京》图片展、《妙谛莲花》景德镇瓷器展等一系列艺术展览也在“中国节”期间相继在印展出,并且中国电影节也在印度三个城市举行。

  “中国节”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度举办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参与项目和人数最多的中国文化艺术展示,凸现了中印友好交往的人文内涵,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了相互理解和友谊。因此,2010年成为我来印度工作之后最为忙碌、也最有成就感的一年。

  在举办“中国节”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比如,“中国节”开、闭幕式演出找不到合适的场地。由于新德里大型演出场馆稀缺,在4月份举办“中国节”开幕式时,唯一可用的斯里堡剧场正在整修,我们不得不选择了新德里古城堡广场,为开幕式演出大型交响乐《神州和乐》搭建舞台。经印方全力配合,在这近500年历史的古堡广场上,一个可容纳160人的交响乐团及合唱团的大型舞台以及1000余座的观众席及时建成,为演出成功奠定了基础。“中国节”闭幕式也遇到没有场地的问题,有关剧场没有档期。在此情况下,我们选择了新德里尼赫鲁体育中心举重馆,经大规模改造后,成功举办了庆祝中印建交60周年和闭幕式演出。

  虽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但在各方协作、配合下,“中国节”顺利、圆满闭幕,为中印建交60周年增添了友好的气氛,对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深化两国文化交流发挥了推动作用。

         

  一点一滴成气势

  回望东西源头 共证恒久魅力

  中国驻意大利使馆文化参赞  张建达

  中国与意大利两国自1970年建交以来,文化交流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这得益于中意两国同属东西方文化大国,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是双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2006年意大利在我国成功举办了“意大利年”,使中国民众深入了解了意大利的历史、文化、科技、设计、服装等领域,活动遍及北京、上海及南方重要城市。2010年10月7日在意大利罗马开幕的“中国文化年”又是一项中意两国交流盛事。在持续一年的时间里,通过文化、科技、教育、经贸等项目把一个“现代中国”介绍给意大利人民。中国总理温家宝与意大利总理贝鲁斯科尼共同出席文化年开幕式,更加显示出中意两国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开幕式音乐会向观众展示了中意两国传统艺术的恒久魅力,而开幕式“古罗马帝国—秦汉文明展”向观众们介绍了在同一历史时期,雄踞东、西方的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开创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不同模式。这些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确确实实在两国民众当中起到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双方的各领域交流。

  中华文化走出去,民间渠道功不可没。在意大利民众中间,说起中华文化,一般首先提及的是中国武术和中餐。2008年在罗马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是“少林武术”表演和中餐厨艺。这要归功于当年电影《李小龙》及来自国内的武术运动员们在意大利多年传授执教,另外数以万计的华侨将中餐带入意大利,尽管是改良了的中餐,但毕竟还是在意大利这个美食王国站住了脚。这种民间渠道的交流方式更贴近民众,更易于深入人心。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应该重点开展对文化大国的投入,坚持原汁原味,适当创新,切忌迎合,避免产生不中不洋的产品。

  今后应该加大企业赞助文化走出去的份额,使得走出去战略更具长期性、稳定性、广泛性。应尽快制定企业赞助文化活动相关法律,为文化活动提供更加广泛的资金来源。

       

  一浅一深知推进

  停滞走向复苏 孱弱走向兴盛

  中国驻俄罗斯使馆文化参赞 迟润林

  自20世纪80年代末参加工作,除去几年在驻保加利亚和捷克使馆文化处工作外,我在近20年的时间里始终从事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工作,与俄罗斯结下不解之缘,有幸亲身参与和见证了两国文化关系由浅入深、从停滞到复苏、由孱弱走向兴盛的历史演变过程。

  90年代初期至中期,中国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基本只局限于每年互换一个文艺团体或展览,少数几起官方交流代表团互访,民间交流几乎为零,影响力极其有限。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2007年,仅俄罗斯“中国年”框架下由两国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文化节”就有东方歌舞团、中央芭蕾舞团、中国京剧院等18个优秀文艺团组,1400余名演职人员,在莫斯科等俄17个大中城市演出50余场,现场观众10余万人次,4次现场直(录)播,观众近1个亿。中国瓷器精品展、故宫博物院藏珍品展等7个艺术展览在加里宁格勒等7城市13家博物馆亮相,观众近100万。

  在政府间文化交流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中俄民间友好交流使者也大量涌现,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少林寺释延斌师傅2005年5月应邀来俄传授少林武术,原本按协议只教三个月,最后却在徒弟们的强烈挽留下执教至今。如今他教过的弟子遍布俄罗斯各地和部分独联体国家,具体多少人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只知至少已有上千名,从几岁的孩童到70多岁白发苍苍的老者。笔者日前打电话向他祝贺新年时,他兴奋地说,今年4、5月份,他要从莫斯科搬到图拉州去作“住持”了。原来,当地一位喜爱中国文化的俄罗斯商人自己投资兴建了一座传统中国式建筑,寺庙、医疗和武术中心、茶艺馆等一应俱全,计划今年竣工运营。笔者一年前曾向他推荐释延斌师傅,没想到好事成真,释师傅也得以“荣升”为住持。

  对俄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蓬勃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令我这样的文化外交官感到欣喜。同时,众多执着地传播着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化使者们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也令人感动。

         

  一微一著说变化

  搭建广阔舞台 参与有序竞争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文化参赞  王燕生

  纽约是美国金融、商业、文化和新闻的中心,影响力遍及全球。中华文化的传播在这座世界文化名城自有其不断发展的土壤和环境,也有其面临的巨大挑战。

  过去的一年里,在我直接或部分参与的文化活动中,有四项因其具有较强的象征和实际意义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月16日,纽约市地标性的最高建筑帝国大厦特意为中国春节点亮了象征中国人民欢乐吉祥的彩灯。

  6月7日,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正式成为全美最大的表演艺术中心——纽约林肯中心董事会成员。中国国有企业首次进入全美最高艺术殿堂的决策核心层,为中华文化走进美主流社会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7月13日,上海交响乐团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在纽约中央公园举办庆祝上海世博会夏季交响音乐会,3万多美国普通民众冒着随时降雨的可能观看了演出。

  11月19日,由中国交响乐基金会组织的亚太联盟交响乐团在联合国总部大会堂举办了一场以“全球环保,世界和平”为主题的音乐会。来自亚太各国的青年音乐家与美籍华人作曲家谭盾在联合国会徽下,为世界各国驻联合国代表和美国公众庄重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和亚太人民保护共同家园、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心声。

  如果将我所亲历的这四项活动串为一体,一条清晰的脉络呈现眼前: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及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正在不断增强,中华文化正在以坚定的步伐走向世界。

  如何抓住战略机遇期,形成新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仍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需要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旧格局,尽快建立起统筹协调、共享资源、形成合力的新格局。

  如何以产业运作方式使中华文化走出去,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是文化产品走出去。为避免外界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曲解,我们应更多地采取符合当地市场运作的方式,按市场规则出牌。

         

  一疏一密谋发展

  劲鼓文化春风 融化历史坚冰

  中国驻南非使馆文化参赞 尹亚利

  不久前,一家南非当地报纸的编辑给中国大使馆文化处写信,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春节的问题:在虎年后,中国人为什么选择兔子作为明年的动物?选择这些动物是否有什么象征性的意义?这些动物是否能预测凶吉?

  一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些问题简单得可笑,但是作为从事中国文化传播、促进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文化外交官,我觉得这给我们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做好传播中国文化工作的课题。

  以前在欧洲和澳洲工作的时候,当我问当地人对中国文化知道些什么的时候,答案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有中国电影、武术、杂技、舞蹈、中国茶、京剧,甚至有人提到相声、越剧。当地会讲汉语的人也很多,还有人会给你讲他是什么属龙还是属鼠。来到南非工作后,我也问过一些南非人对中国文化了解些什么?回答大多限于“功夫”、“中国菜”、“龙舞、狮子舞”。

  其实,不仅仅是南非人对中国缺乏了解,中国人对南非也同样缺乏了解。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中国大批记者来到南非采访,中国电视节目也大量报道南非,我从很多我的中国朋友那里听到最多的感叹是:“现在才知道南非不仅仅有野生动物,还有美丽的风光、发达的经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近年来,两国关系发展迅速。2010年5月南非总统祖马访华,两国确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两国政治、经济关系发展迅速的同时,南非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两国文化艺术界的交流也越来越多。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来自南非索韦托合唱团的歌声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上百名南非艺术家参加了世博大舞台的演出。

  2011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将访问南非和其它一些非洲国家,南非的一些著名艺术节上将出现中国艺术家的身影,一系列的中国文化展览将在南非举办,在南非学习中文的人也越来越多。

  中国文化将和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产品一样大步走进南非,为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做出贡献。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胡小兰代总领事在开幕式上致辞

  一名澳大利亚友人似乎对其中一幅图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陈枫):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周年及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一个以上海世博会为题材的图片展6日晚在澳大利亚悉尼海关大楼开幕。

本次展览由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主办,围绕“相聚上海 拥抱世界”的主题,共展出了32张精美图片,既展示了上海的现代与繁荣,又反映出了世博的概貌与风采。

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代总领事胡小兰(女)在开幕式上说,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不仅为中国人民接触世界提供了机会,也成为了各国人民展示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大舞台,既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盛会,也为探讨人类城市未来提供了一个契机,成为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的一次盛会。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和悉尼市政界、侨界人士近百人出席了当晚的开幕式。

发表在栏目: 澳洲新闻

9月12日下午1:30時,由星島日報與新南威爾士大學中文辯論社共同主辦的“2010星島盃澳洲大學中文辯論賽”總決賽于新南威爾士大學法學院正式開賽。通過11日的預選賽,莫納什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迪肯大學和墨爾本大學的四只辯論隊表現略勝一籌,贏得了角逐三甲的機會。在12日的比賽中,該四支隊伍博古引今,在比拼技藝的同時,使現場觀眾對漢語言文學有了更深的認識。最終莫納什大學力駁新南威爾士大學,摘得了本次大賽的桂冠。

此次辯論賽本著弘揚中華文化,鼓勵海外中文教育的目的,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星島日報行政總裁高文輝先生指出,在前一日的初賽中,各大學代表隊均有出色表現,于辯論中展現出了傑出的邏輯思維能力與語言駕馭能力。中國駐悉尼總領事胡山致開賽詞時表示,此次比賽在一定程度上對中澳友好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海外華人應進一步發揚對中文的熱愛,促進中澳文化交流。

(下圖:莫納什大學辯論社奪冠)

专家裁判团由沈寒冰律师、麦考瑞大学的Daniel Kane教授、中國駐悉尼大使館白剛參贊、悉尼大学孔子学院郜元宝教授及麦考瑞大学陈慧博士组成。裁决胜负的同时,也对辩手表现做出了重要指点。

首先進行的是季軍爭奪賽,正方迪肯大學的觀點為“逆境更有利於人的全面成長”,反方墨爾本大學則持“順境更有利於人的全面成長”觀點。雙方機智的應對能力,敏捷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語言駕馭能力獲得了白剛參贊的肯定。他指出,辯論不以成敗論英雄,雙方良好的表現已超越了自身年齡的限制,敏捷的答辯能力最引人稱道。綜合比較之下,迪肯大學在團隊合作方面略勝一籌,取得了季軍頭銜。

隨後,最受矚目的冠軍爭霸賽在莫納什大學和新南威爾士大學之間展開。持“中庸之道應該提倡”的正方莫納什大學剛開場便以巧妙的立論博得了評委的青睞。反方新南威爾士大學引經據典,四辯楊毅航同學憑藉突出的置辯能力和縝密的總結陳詞獲得了本屆最佳選手稱號。雙方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對“中庸之道”的理解,與現今熱點問題的結合博得了陣陣掌聲,也引發了現場觀眾對這一辯題的深入思考。最後,莫納什大學摘得了本次大賽的桂冠。

記者與賽後的採訪中得知,在參賽的8支隊伍中,有6支來自外省,他們遠道而來,自來到悉尼便馬不停蹄的積極備戰。莫納什大學中文辯論社副社長肖欣男同學于採訪中說道,其一行人于週五準備赴悉尼便遇重重波折,抵達后又辛苦備戰,而“冠軍”這一結果無疑是對08年剛剛建立的這一年輕社團的最好鼓勵。 

當日其它出席辯論賽的嘉賓還包括悉尼市政府郭耀文議員,網上唐人街總裁唐國琳先生,金唐集團總裁黃錦華先生, 中國駐悉尼領事館朱昊領事,王浩領事,新南威爾士大學中文辯論社社長陳洋翰同學等.

(實習記者: Jennifer)

(上圖:新南威爾士大學隊的楊毅航同學奪得最佳辯手稱號;下圖:現場抽獎頭等獎往返機票獲得者接受高文輝總裁頒獎)

发表在栏目: 社区新闻